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公共管理專業介紹如下:
1、專業特色
大連理工大學MPA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逐步形成了五大特色。
(1)搭建公共管理綜合案例教學平臺。在中國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共建共享中心的基礎上,我校自主開發MPA課程案例,搭建了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平臺,為MPA教學提供較為完整的解決方案、操作支持和資源服務。
(2)創建公共管理綜合實驗教學平臺。依托大連理工大學國家級文科綜合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公共管理綜合實驗室、電子政務實驗室、模擬法庭、虛擬演播室等,為MPA研究生提供優越的實驗教學條件。
(3)建立三界聯動的實踐教學基地。從政府部門邀請有經驗、有業績的實踐管理者作為MPA的實踐導師,成立了“MPA實踐導師教研室”,搭建“學界、政界、業界”聯動的教育培養平臺,培養MPA研究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創新應用型導向的公共管理論文管理模式。通過創新論文全過程質量管理模式,使MPA論文研究的規范性和應用價值不斷提高。近三年,先后多篇論文獲得全國優秀MPA學位論文、遼寧省公共管理碩士優秀學位論文;32名MPA研究生獲得遼寧省政府獎學金,畢業生社會聲譽不斷攀。
(5)打造區域服務的公務員培訓基地。作為遼寧省首批公務員培訓基地,通過立足遼寧、面向新疆的社會服務,致力于培養公共管理精英人才,塑造了大連理工大學的MPA教育品牌
大連理工大學MPA教育以“造就卓越領導者,培養優秀公務員,全面提升學員價值”為教學宗旨,堅持質量為中心,突出特色,能力培養為主的辦學原則,為政府部門及其他公共機構培養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
2、考試科目
MPA入學考試分為初試和復試兩部分。
01.初試 初試科目名稱及代碼:外國語、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199)。外國語考試可選語種:英語二(204)、日語(203)、俄語(202)。
外國語考試滿分100分,不測試聽力。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考試滿分200分。考試時間均為3小時。
02.復試 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我校可自主確定MPA入學考試復試分數線。初試成績達到復試分數線的考生可獲得復試資格。
考生總成績=初試成績+復試總成績。
3、學制與學習方式
學制:2.5年,學習方式:在職學習。
4、研究方向
目前我校MPA開設的專業方向有: ★城市政府管理:本研究方向綜合運用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的學科體系,以公共組織的整合力與回應力為目的,以公共利益為核心,通過定性與定量研究、理論與實證結合,研究城市政府組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活動和規律。具體包括城市行政體制改革為主的政府治理結構創新、政府職能轉變與領導戰略、政府組織管理模式比較、行政管理機制改革等。
★公共政策:本研究方向是政策科學、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法學、系統分析及運籌學等學科相互交叉形成的領域。主要研究公共政策系統和運行過程的一般規律、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技術與方法、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型、公共政策的制定、執行和評估等。
★公共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管理:本研究方向以人力資源管理與社會保障的基礎理論、技術和研究方法為基礎,著重對公共部門(政府)和其他非營利機構的人力資源管理和社會保障問題進行深入探索。研究公務員培訓、績效考核以及勝任力等人事行政管理的評估指標與對策。在中國二元結構背景下,研究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對城鄉經濟發展、生產、分配、消費、投資等方面的作用和影響,探索二元社會保障體系的特點、方式和運作規律,研究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和多元化社會保障制度,為政府部門提供理論參考。
★非營利組織管理:本研究方向針對我國政府職能轉變后被剝離出來的事業單位、非營利組織、社會中介組織、社會團體開展研究。主要運用公共科技、教育和文化管理的基本理論和知識、研究高等教育制度與政策、現代大學發展與管理、教育與經濟、科技管理與創新管理、科技發展戰略、科學學與科學計量、非政府組織與和諧文化建設、非政府組織與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女性非政府組織團體的發展等。
★行政法治:本研究方向是管理學、法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交叉形成領域。主要研究我國在公共管理各個領域的法治建設中的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范圍涉及行政司法、行政執法、行政監察、行政裁決和調解等領域。
5、學費
60000元/人
6、聯系方式
咨詢電話:0411-847088038470838484707951(Fax) 聯系地點:大連理工大學MPA教育中心(大連理工大學東門文科樓411室) 網址:http://mpa.dlut.edu.cn 微信公眾號:dlutmpa 電子信箱:dlutmpa@dlut.edu.cn 通信地址:遼寧大連甘井子區凌工路2號東門文科樓411室 郵政編碼:116024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