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簡介--王本朝
    查看(893) 回復(0)
    ruier123
    • 積分:12839
    • 注冊于:
    發(fā)表于
    樓主

    王本朝,男,文學博士。1965年10月生,重慶市梁平縣人。1983—1987年,在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習,獲文學學士學位,1987—1990年,在湖北大學中文系學習,獲文學碩士學位,2001——2004年,在武漢大學文學院學習,獲文學博士學位。自1990年至今,在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和西南大學文學院工作。1996—1997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做訪問學者。1993年破格提為副教授,1998年評聘為教授。現(xiàn)為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院長,博士生導師。

    主要成就:

    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和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關(guān)注20世紀中國文學與基督教文化關(guān)系、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制度等問題。出版學術(shù)專著6部,參與主編著作、教材6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180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等刊物全文轉(zhuǎn)載、復印40多篇。被學術(shù)研究界評論和引用500多篇次。

    榮譽與獲獎:

    1.《中國當代文學制度研究》(1949—1976),重慶市人民政府第六次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2009年)。

    2.《中國現(xiàn)代文學制度研究》,重慶市人民政府第四次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2005年)。

    3.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三等獎(2002年)。

    4.入選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2005年)。

    5.重慶市第二屆學術(shù)技術(shù)帶頭人(2008年)。

    6.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2009年)。

    7. 入選重慶市首批”百名學術(shù)學科領(lǐng)軍人才”培養(yǎng)人選(2012年)。

    主要著述:

    一、著作:

    1.《20世紀中國文學與基督教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2.《中國現(xiàn)代文學制度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

    3.《中國當代文學制度研究》(1949—1976),新星出版社,2007年6月。

    4.國現(xiàn)代文學觀念與知識譜系》,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

    5.《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文化與文本研究》,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7月。

    6.《20世紀中國文學發(fā)展史》(副主編),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

    7.《20世紀中國文學作品選讀》(副主編),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8.《中國語文》(藝術(shù)版),主編,重慶出版社,2007年8月。

    9.《大學語文》,主編,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

    10.《中國20世紀文學理論批評教程》(副主編),國家“十一五”普通教育規(guī)劃教材,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11.《文學的現(xiàn)代傳統(tǒng)》,重慶出版社,2003年5月。

    12. 《老舍研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二、論文:

    1.哲學是文學的精神翅膀?《百家》(安徽)1988年6期。

    2.論中國現(xiàn)代文藝思想史上的梁實秋,《學習與探索》1989年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文藝理論》1989年7期全文轉(zhuǎn)載。

    3.五四文學精神:變異、復歸與超越,《湖北大學學報》1989年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1989年7期全文轉(zhuǎn)載。

    4.落日的黃昏——悲劇與荒誕審美內(nèi)涵比較,《湖北大學學報》1990 年5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外國文學研究》1990年12期全文轉(zhuǎn)載。

    5.詩化哲學:魯迅《野草》與尼采《查拉斯圖拉如是說》之比較,《湖北大學學報》1990年1期。

    6.何處是孤獨者的巢穴——重讀《孤獨者》,《魯迅研究月刊》1990年2期。

    7.基督教文化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天津社會科學》1991年5期

    8.論中國20世紀文學悲劇意識的價值內(nèi)涵,《人文雜志》1991年2期。

    9.克萊奧、繆斯與人:對歷史文學理論及創(chuàng)作的思考,《文藝爭鳴》1991年3期。

    10.論基督教文化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影響,《學術(shù)研究》1992年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1992年4期全文轉(zhuǎn)載,《1993年中國文學年鑒》“論文選摘”,《新華文摘》1992年5期“論點摘引”。  

    11.郭沫若與易文化,《河北學刊》1992年5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研究》1992年2期全文轉(zhuǎn)載。

    12.郭沫若與俠義精神,《文史雜志》1992年6期。

    13.論悲劇意識里的宗教內(nèi)涵,《社會科學家》1993年1期。被《戲劇藝術(shù)》1993年第3期“動態(tài)之窗”摘引860字。

    14.郭沫若與俠文化,《貴州社會科學》1993年3期。

    15.郭沫若與基督教文化,《郭沫若學刊》1993年2期。

    16.原典意義:郭沫若與傳統(tǒng)文化精神,《學習與探索》1993年4期。

    17.隱逸與郭沫若文化心態(tài)闡釋,《社會科學家》1993年5期。

    18.論中國現(xiàn)代自由主義文藝思想特征,《中州學刊》1993年5期。

    19.論近現(xiàn)代尚力美學思潮,《湖北大學學報》1993年4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美學》1993年9期全文轉(zhuǎn)載。

    20.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悲劇意識的美學特征,《學術(shù)研究》1993年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6期全文轉(zhuǎn)載。

    21.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悲劇意識的文化內(nèi)涵,《江海學刊》1993年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4期全文轉(zhuǎn)載。

    22.“吃人”的寓言與象征,《廣東社會科學》1993年1期。

    23.贖罪的都市——《子夜》的象征結(jié)構(gòu),《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3年1期。

    24.游戲、夢幻與儀式——通俗文學的文化理想及功能,《通俗文學評論》1993年1期

    25.論古代白話小說的敘述語態(tài),《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學報》1993年3期。

    26.基督教與郭沫若文學創(chuàng)作的文化闡釋,《河北學刊》1994 年3期。

    27.基督教文化與20世紀中國文學,《基督教與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28.《孔雀膽》悲劇主題闡釋,《郭沫若學刊》1994年3期。

    29.救贖與復仇—《復仇(二)》與魯迅對宗教終極價值的消解,《魯迅研究月刊》1994年10期。

    30.夢繞家園,心系雨象,《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1期。

    31.論郭沫若歷史劇與俠文化的現(xiàn)代改造,《求索》1995 年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戲劇戲曲研究》1995年12期全文轉(zhuǎn)載。

    32.論中國現(xiàn)代尚力文藝思潮,《中州學刊》1995年4期。

    33.基督教與魯迅文化心態(tài)闡釋,《貴州社會科學》1995年3期。

    34.中西現(xiàn)代詩學的選擇與重建——《鳳凰涅磐》與《荒原》的比較性解讀,《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2期。

    35.論藝術(shù)的商品化與商品的藝術(shù)化,《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10輯,西南師大出版社1995年。

    36.論宗教文化對西方文學悲劇意識的影響,《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4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外國文學研究》1996年2期全文轉(zhuǎn)載。

    37.大后方文學研究的深化與體系建構(gòu),《紅巖》1995年5期。

    38.在返回語言之根的途中,《星星詩刊》1995年5期。

    39.周作人與基督教文化,《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年1期。

    40.西方文學悲劇意識的宗教背景,《文藝研究》1996年3期。

    41.尚力思潮與近現(xiàn)代中國思想文化轉(zhuǎn)型,《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1期。

    42.欲望的敘述與敘述欲望——《駱駝祥子》的敘述學闡釋,《廣東社會科學》1996年3期。

    43.蕭乾:現(xiàn)代宗教性小說的反殖民話語,《延安大學學報》1996 年3期。

    44.歷史的心跡——傷痕文學的意義,《短篇小說》1996年2期。

    45.沉思的精魂——反思文學的美學追求,《短篇小說》1996 年3期。

    46.應時而生的改革文學,《短篇小說》1996年4期。

    47.改革文學的敘事視角,《短篇小說》1996年5期。

    48.軍旅小說創(chuàng)作軌跡描述,《短篇小說》1996年6期。

    49.理想是面不倒的旗——重讀知青小說,《短篇小說》1996 年7期。

    50.文化與文學的“根”——尋根文學的意義世界,《短篇小說》1996 年8期。

    51.走向個性寫作的小說,《短篇小說》1996年9期。

    52.市井風俗小說,《短篇小說》1996 年10期。

    53.文化轉(zhuǎn)型與先鋒小說,《短篇小說》1996年11期。

    54.意義的迷失與碎片——先鋒小說的創(chuàng)作特點,《短篇小說》1996年12期。

    55.中國當代文學辭典(參編),王慶生主編,武漢出版社,1996年2月。   

    56.生存邊界性的話語意義——《生死場》敘述策略,《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年2期。

    57.“新狀態(tài)”文學的自我表述,《短篇小說》1997年6期。

    58.新體驗與新體驗小說,《短篇小說》1997年8期。

    59.新寫實小說的敘事風格,《短篇小說》1997年4期。

    60.文本游戲的邊界與精神的救贖—先鋒小說的形式終結(jié)與轉(zhuǎn)向,《短篇小說》1997年2期。

    61.新筆記小說論,《短篇小說》1997年5 期。

    62.文化轉(zhuǎn)型與先鋒小說,《短篇小說》1997年11期。

    63.語言游戲與敘事革命——先鋒小說的文體實驗,《短篇小說》1997年1期。

    64.回到生活深處——新寫實小說的寫實精神,《短篇小說》1997年3期。   65.新狀態(tài)文學創(chuàng)作描述,《短篇小說》1997年7期。

    66.論端木蕻良小說創(chuàng)作的美學意蘊,《民族文學研究》1998年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12期全文轉(zhuǎn)載。

    67.宗教作為一種可能的現(xiàn)代價值資源——吳宓的宗教觀,《貴州社會科學》1998年6期。

    68.吳宓與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空間,《紅巖》1998年1期。

    69.老舍小說文體形式的自覺與創(chuàng)造,《民族文學研究》1999年1期。
    70.端木蕻良小說文體的文化意味 《廣東社會科學》1999年4期。

    71.語言感覺與想象的無限可能性,《紅巖》1999年1期。

    72.走向大眾性、儀式性與地域性的賀歲晚會,《當代電視》1999年3期。  

    73.魯迅小說的精神世界,《語文教學通訊》2000年22期。

    74.文學知識、文學組織和審美信念——晚清文學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傳統(tǒng),《福建論壇》2001年4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2001年10期全文轉(zhuǎn)載。收入《中國現(xiàn)代文學傳統(tǒng)》,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75.基督教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文化和文體資源,《湖北大學學報》2001年2期。《新華文摘》2001年7期“論點摘編”。

    76.《圣經(jīng)》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文體建構(gòu),《貴州社會科學》2001年1期。   

    77.論李金發(fā)詩歌中的“上帝話語”,《詩畫雙馨——林鳳眠、李金發(fā)誕生100周年紀念文集》,花城出版社2001年8月。

    78.北村與基督教文化,《涪陵師專學報》2001年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現(xiàn)當代文學文摘卡》2001年3期摘錄。

    79.沈從文與基督教文化,《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2期。

    80.曹禺與基督教文化,《常州工學院學報》2001年3期。

    81.走向多元化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知識,《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2期。《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2期以“現(xiàn)代文學的合理性意義”為題作“論點摘編”。

    82.從思想啟蒙到現(xiàn)代性的反思—現(xiàn)代性與中國文學的意義限度及可能,《文藝爭鳴》2002年5期。

    83.論張曉風散文的神性情懷,《河北學刊》2002年6期。

    84.曹禺與基督教文化,《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5期。

    85.文學制度:現(xiàn)代文學的一種闡釋方式,《文藝研究》2003年4期。

    86.重寫文學史:一段問題史,《廣東社會科學》2003年5期。

    87.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圣經(jīng)》資源——以語言文體為例,《江海學刊》2003年5期。

    88.文學制度與文學的現(xiàn)代性,《湖北大學學報》2003年6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04年1期全文轉(zhuǎn)載。

    89.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制度的生成背景,《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shù)文摘》2004年1期作“論點摘編”。

    90.區(qū)域文化與文學研究——文學研究的“問題意識”,《區(qū)域文化與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5月。

    91.重寫文學史:意圖與效果,《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年3期。

    92.歷史性與審美性: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圣經(jīng)傳釋,《圣經(jīng)與文學闡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6月。

    93.新時期文學思潮中的西部文學,《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6期。

    94.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生產(chǎn)體制問題,《文學評論》2004年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2004年6期全文轉(zhuǎn)載。

    95.毛澤東文藝思想與中國當代文學的發(fā)生,《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shù)文摘》2004年3期“論點摘編”。《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2期以題為“對一種文學論爭機制的反思”作“論點摘編”。

    96.文學傳播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1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2004年3期全文轉(zhuǎn)載。

    97.從“民族主義文藝運動”到“戰(zhàn)國策派”,《河北學刊》2004年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2004年5期全文轉(zhuǎn)載。

    98.現(xiàn)代性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寫作,《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3期。   

    99.網(wǎng)絡(luò)詩歌的文學史意義,《江漢論壇》2004年5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心《文藝理論》2004年9期全文轉(zhuǎn)載。

    100.整理國故與新文學秩序的建立,《湖北大學學報》2004年6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2005年2期全文轉(zhuǎn)載。

    101.從現(xiàn)代性到全球性——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學術(shù)問題,《福建論壇》2005年10期,收入《置身于全球化的驚濤駭浪,共創(chuàng)現(xiàn)當代文學的新紀元——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102.文學研究中的“文化”話語——以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為例,《山花》2005年12期。103.文學審查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現(xiàn)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第2輯,巴蜀書社,2005年12月。

    104.傳統(tǒng)文化與基督教的相遇與交戰(zhàn)——林語堂與基督教關(guān)系的文化闡釋,《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年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報刊文摘《哲學》)2005年02期論點摘錄。

    105.中國現(xiàn)代詩歌中的上帝意象,《文學評論》2006年第6期。

    106.論老舍文學創(chuàng)作的民粹思想傾向,《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3期全文轉(zhuǎn)載。

    107.從晚清到五四:中國文學轉(zhuǎn)型的制度闡釋,《福建論壇》2006年第6期。

    108.《西方美學史》與中國當代美學的知識建構(gòu),《湖北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109.梁實秋的文學批評與新文學秩序的重建,《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3期。

    110.文學體制與當代作家的思想改造,《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111.文化空間的形成與知識分子的形成——以戰(zhàn)時北碚的文化生態(tài)為考察中心,《紅巖》2006年第1期。

    112.沒有詩意的生活——強雯小說的荒誕感,《紅巖》2006年第1期。

    113.散文作為智者的游戲——張于散文的精神氣質(zhì),《紅巖》2006年2期。《2006重慶評論》,重慶出版社,2007年11月。

    114.文學會議與當代文學體制的建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4期全文轉(zhuǎn)載。收入《<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115.人民需要與中國當代文學對讀者的想象,《西南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現(xiàn)當代文學文摘卡》2007年第2期摘錄。   

    116.《文化批判》與中國新文學的話語革命,《廣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117.超越外部與內(nèi)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方法轉(zhuǎn)換與互動,《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文藝理論》2007年第9期全文轉(zhuǎn)載。

    118.文學政策與當代文學的制度闡釋,《福建論壇》2007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文藝理論文摘卡》2007年第4期摘錄。

    119.中國當代群眾寫作的文學大眾化想象,《學術(shù)研究》2007年第7期。   

    120.基督教為何能夠進入中國現(xiàn)代文學,《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第5期。   

    121.文體與政治:革命樣板戲的發(fā)生,《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122.文學生產(chǎn)資料與當代文學體制的建立,《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文藝理論》2008年第1期全文轉(zhuǎn)載。

    123.文學機構(gòu)與中國當代文學,《揚子江評論》2007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10期全文轉(zhuǎn)載。

    124.《文化批判》與左翼文學的話語生產(chǎn)方式,《中國左翼文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汕頭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125.“自我”形象的改寫與重構(gòu)—關(guān)于郭沫若《創(chuàng)造十年》的刪改,《郭沫若學刊》2007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2008年第5期全文轉(zhuǎn)載。

    126.基督教文化:新時期小說的敘述與想象,《神學美學》第1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年12月。

    127.小說的輕與重:關(guān)于莫懷戚的《和平時代》,《紅巖》2007年第4期。

    128.論老舍文學創(chuàng)作的民粹思想傾向,《世紀之初讀老舍》,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7月。

    129.文學制度取決于社會制度,《南方周末》2007年11月8日。

    130.文學史觀與現(xiàn)代文學史的重構(gòu),《江漢論壇》2008年第5期。《學術(shù)界》2008年第4期“論點摘編”。

    131.中國當代文學體制建構(gòu)的蘇聯(lián)資源,《中國文學研究》2008年第1期。

    132.第一次文代會與中國當代文學的發(fā)生,《廣東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133.基督教與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性體驗,《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新華文摘》2009年第1期全文轉(zhuǎn)載。

    134.當代文學運動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中國現(xiàn)代文學論叢》2008年第3卷第1期。

    135.漢語新文學史的意義,《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136.從靈的文學到靈性文學——中國文學的神性資源問題,《東京文學》2008年第11期;收入《靈魂拯救與靈性文學》,新加坡青年書局,2009年2月。

    137.《有你就有戲》與互動電視劇的意義,《當代電視》2008年第11期。《西部電視》2008年第5期,《長江傳播》2008年第4期。

    138.駁雜的現(xiàn)代:郭沫若與中國現(xiàn)代批評話語體系,《當代視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巴蜀書社,2008年。

    139.論老舍小說的敘事倫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年第5期。   

    140.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反思與重建:學科還是意義?《蘭州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141.閑適與尚力:中國現(xiàn)代審美價值的裂變,《貴州社會科學》2009年第12期。

    142.邊緣即中心:《甘肅社會科學》的學術(shù)追求,《學林華章——<甘肅社會科學>創(chuàng)刊30周年紀念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

    143.學會與時代對話,《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12月17日,第11版。

    144.文化遺址與都市文化建設(shè):以重慶抗戰(zhàn)遺址保護為中心,《文化中國》(加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2009年第4期。

    145.“文以載道”觀的批判與新文學觀念的確立,《文學評論》2010年第1期。

    146.中國現(xiàn)代文論的重估與民族話語重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年第1期。

    147.“主義”話語與五四新文學運動,《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年第4期。

    148.詩學的政治:京派文學的審美主義,《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第3期。

    149.日本經(jīng)驗與中國文學的激進主義,《晉陽學刊》2010年第3期。

    150.新史料的發(fā)掘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學科訴求,《甘肅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

    151.View of Literary Histo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Issue 2 / 2010 ,Pages: 232-252

    152.社會正義與個人德性:老舍文學創(chuàng)作的倫理訴求,《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老舍與民族文化——紀念老舍先生誕生110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153.中國現(xiàn)代悲劇觀念的發(fā)生與轉(zhuǎn)向,《藝術(shù)百家》2010年第5期。

    154.詩人氣質(zhì)與史家風范:陸耀東先生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年第5期。

    155.魯迅紀念中的胡風聲音(第一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156.文學制度與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性,《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9月28日。

    157.以美育代宗教與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身份認同,《藝術(shù)百家》2011年第5期。

    158.評張傳敏《民國時期的大學新文學課程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7期。

    159.傳統(tǒng)的潛伏:蘇雪林的文筆論和道德觀,《湘潭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2011年第5期全文轉(zhuǎn)載。

    160.論“美”作為新文學的尺度及其限度,《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2011年第6期全文轉(zhuǎn)載。

    161.抒情作為“主義”與新文學的自我認同,《江海學刊》2011年第2期。

    162.作為“無物之陣”的流言與魯迅的精神世界,《湖北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163.誰有話語權(quán)?——《離婚》的反諷意味,《文藝爭鳴》2011年第9期。

    164.國家文化安全的價值意義,《前進論壇》2011年第9期。

    165.多維視野下“十七年”文學的豐富圖景,《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170.修辭還是判斷?——文學批評的身份重建,《山花》2011年第10期。   

    166.歷史化與經(jīng)典化:中國當代文學的評價問題,《求是學刊》2011年第6期。

    167.生存體驗與知識趣味:魯迅對朱光潛“靜穆”說的批評,《江漢論壇》2011年第12期。

    168.“然而”與《野草》的話語方式,《貴州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

    169.瀆神的詩性:《受戒》作為1980年代的文化寓言,《當代文壇》2012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2012年第5期全文轉(zhuǎn)載。

    170.在時代的風陵渡口:郭沫若與現(xiàn)代中國的權(quán)勢轉(zhuǎn)移,《福建論壇》2012年第2期。

    171.負疚與嗟悔:在父子情深的背后——《背影》的心理分析,《名作欣賞》2012年第10期。

    172.《<吶喊>自序》與魯迅的“五四”,《文藝爭鳴》2013年第1期。

    173. “深入生活”:當代文學的價值建構(gòu)與創(chuàng)作方式,《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年第12期。
    174. 仗馬之鳴:1950—60年代悲劇觀念的“說”與“寫”,《廣東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
    175簡練的口語:當代文學的語言問題,《福建論壇》2013年第11期。
    176.題材中心論:重慶小說的得與失,《重慶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
    177.身份對身體的壓抑與認同:《夜》的政治意味與哲理內(nèi)涵,《名作欣賞》2013年第4期。
    178.冰心散文風格的傳統(tǒng)資源,《蘇州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179.作為文章的魯迅作品及教學,《語文建設(shè)》2013年第11期。
    180. 白話文運動中的文章觀念,《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7期。《新華文摘》2013年第20期全文轉(zhuǎn)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2013年第10期全文轉(zhuǎn)載。

    學術(shù)職務與社會職務: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郭沫若研究會理事,中國聞一多研究會理事,四川郭沫若研究會理事,重慶市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外審專家,紅巖雜志社編委,《貴州文史叢刊》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新文學評論》編委,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xié)委員,西南大學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西南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回復話題
    上傳/修改頭像

    在中國6月1日是什么節(jié)?(答案為兩個字)

    考研論壇提示:
    1、請勿發(fā)布個人聯(lián)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lián)系方式,包括QQ和手機等。
    2、未經(jīng)允許不得發(fā)布任何資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
    3、如果發(fā)布了涉及以上內(nèi)容的話題或跟帖,您在考研網(wǎng)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

    網(wǎng)站介紹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廣告業(yè)務 | 幫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考研網(wǎng)-聯(lián)系地址:上海市郵政信箱088-014號 郵編: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

    午夜福利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合区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专区| 无码激情做a爰片毛片AV片 |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五月天|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最近2019中文免费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亚洲爆乳无码精品AAA片蜜桃 |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资源网| 免费A级毛片无码鲁大师|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东京热 | 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亚瑟影视|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中文字幕有码无码AV|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69| 丰满熟妇乱又伦在线无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日韩亚洲欧美中文在线|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水密桃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夜夜嗨 无码免费又爽又高潮喷水的视频 无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无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播放 |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 国产精品无码永久免费888 |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精品多人p群无码|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乱码久久午夜| 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无码|